dragon  

(來源:Luis Alejandro Bernal Romero@flickr, CC BY-SA 2.0)

詠春跟亢龍有悔有關係嗎?

先來看黃淳樑太師公說的一段話:

受控於詠春是一種錯誤,詠春只是一個名稱,而不是某種教條。要真正掌握詠春拳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不要把詠春看作一個靜態的和僵化的習武方法,而是作為使我們能夠發展和探索概念和技能一種形式,這也是所有最高層次武術的表現。練詠春拳的一個崇高目標是超越詠春拳的外觀和形式,用一種自然的和不先設定的方式自由地表現出詠春本質。

接著,來看詠春拳想表達的本質,假設詠春拳為女性所創(註一),那麼男女體型上,原本就有先天上的差異,一般來說,女性不大可能在格鬥上與男性做純粹力量上的對抗,或者,換個名詞來代入,體格較差的人,怎麼去對抗體格上佔優勢的大隻佬?

那女性所創的詠春拳,該怎麼處理這個狀況?如果我們陷入力量使用上的迷惑,那又該怎麼去理解正確的使用「力量」?

林文學師公的一句話已經提供了很大的線索:

一個練詠春拳的人是結構和角度戰勝對手,而不是用蠻力,否則練武就沒有意義

所以學習詠春,也回頭呼應這個女性所創的拳種所想帶出的"心法"是:詠春拳是試著以結構和角度戰勝對手,而非用力量強制壓服別人。先試著記住這個出發點,你會發現很多詠春的運動邏輯從此開展,它深藏的拳理寶藏在等你發掘。

但並非在鼓吹完全的捨棄力量,相對的,是適當的利用有限的力量,也能借用別人的力量。(本文暫且不討論結構和角度)

談到力量本身,有些練習者會陷入鬥力的模式,做功底訓練時,儘量的把自己的能力上限藉由訓練提升是好的,但使用時則不是。因為當要做出一些打擊動作,釋放力量時,是藉由身體某些部位肌肉的緊縮與放鬆來完成這個動作,相對的,收得越緊,代表轉換到下一個動作的時間就越長、越慢,因為你的肌肉要從"緊縮=>放鬆=>再緊縮"這個過程中走完,一直保持緊縮狀態的話,運動反應上會變得較為緩慢,也容易被人抓住你收緊肌肉後的結構空隙而進入敗勢狀態,被攻擊(控制),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至於亢龍有悔,也就是本文主題,如金庸大師在其著作中所寫,先看一些相關片段:

"…洪七公道:這一招叫做"亢龍有悔",掌法的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倘若只求剛猛狠辣,亢奮凌厲,只要幾百斤蠻力,誰都會使了。這招又怎能讓黃藥師佩服?“亢龍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發必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卻還有二十分。…"

重點在於「悔」字,也就是能收,而不是單純的放,如果出力能有十分,那麼平常出拳,控制在最多七成力就好;通常在打鬥中,甚至是訓練中,雙方都還可能會處於緊張的狀態而無法將打擊力道控制自如,也可能忘記平常的訓練技巧而只想用力量壓過對手,這都會造成肌肉過度緊縮而反應相對的變慢,所以反向思考,想要讓自己速度變快,保持輕鬆並適度的降低釋出的力道,反而能將自身的動作、反應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

所謂的「快」,是個相對的概念,不一定要在物理意義上做到比對手快,讓對手慢下來,你的動作自然就比較快。(註二)

所謂的「鬆」,是個相對的概念,只是鬆不代表垮,臨敵保持心情放鬆,專注在對手的空隙並注意自身的防禦,你自然可以找到跨過彼岸的橋。

思考詠春所要帶給練習者知曉的本質,我們能慢慢的體會它超越外觀與形式的共通之「道」。

 

 

註一:(嚴詠春,維基百科)

根據詠春拳一代名師葉問所述:康熙年間,廣東人嚴二因事被誣告,面臨牢獄之災。其時嚴已經亡故,遂攜女嚴詠春遠徒四川大涼山山底,以賣豆腐為生。詠春年15時,有當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來逼婚。然詠春自幼即許配福建鹽商梁博儔,其父深以為憂。

附近大涼山白鶴觀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出身之五枚法師避居於此,得知此事後,乃攜詠春返山,授之以武藝。詠春日夜苦練,技成後返家約土霸比武,將其擊倒。其後五枚法師雲遊四方,臨行前告誡詠春待婚後應發揚武術,同佐反清復明大業。詠春婚後乃將武藝傳予夫婿梁博儔,其後梁博儔再傳予梁桂蘭,梁桂蘭再傳予黃華寶

註二:詠春拳的速度

http://taipeiwingchun.blogspot.tw/2013/09/speed-of-wing-chun.html

arrow
arrow

    詠春法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