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狂  

 

外界常常誤解的是,詠春只有黐手,黐手才是詠春,問題是,這是對於詠春拳「見樹不見林」的錯誤印象。

 

(建議請由影片4:54處開始觀看,林文學師公對於詠春"黐手"的闡述)

剛開始學習到"自由黐手"時,因為受限於對基本動作、手法、線位、結構的理解有限,所以能自行反應出來的動作相對的少,甚至能以貧乏來形容。

而談到詠春拳訓練的重大元素「黐手」,學習者在初期在進行此項訓練時,常會出現的一個狀況是:不曉得自己「能」打些什麼,或是總感覺打來打去,動作就是很有限。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大量的練習外,觀(概)念上的釐清也會很有幫助,比較另類的方式是:觸類旁通。

若用實際例子來比喻的話,假設現在要求大家寫一個「詠」字,熟悉中國文字的人,寫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因為大家腦中已對於「詠」字有很具體的概念,一聽到就會寫,如果是小學生,甚或是從未學過中文的西方語系國家的人試著要寫出這個字呢?

也許我們需要從更簡單的字教起,先能寫出"言",再會寫出"永",合併起來就成為「言永」字,或是從中文字書寫基礎開始教起,從上而下,由左而右的書寫順序寫起。

為什麼我們能很簡單的寫出一個字,因為我們已經有具體的概念;所以,如果我們透過黐手訓練,讓練習者處於藉由雙手與對方的接觸狀態下,就能察覺對手動作的力量大小、方向、速度、意圖等等,我們就能在心中有個具體的概念,即時反應出來,知曉自己接下來如何因應對手的動作,進而克敵制勝,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也。(此處有一個用語,我們稱之為"聽勁")

故,在說明黐手觀念之前,先由同型的類似例子入手,再進入抽象概念的解析,對於初學者來說,會是比較由淺入深的做法,期望能達到「見樹又見林」的效果。

 

而詠春,除了三套拳及木人椿的訓練外,也有武器訓練----六點半棍及八斬刀。

武器的使用,通解為「兵器是肢體的延伸」,故不妨嘗試做這樣的理解,兵器或是雙手拳術之訓練,也有其共通之處。詠春的特點之一,即為訓練雙手可以同時做出不同動作,一手攻擊,另一手進行防禦或輔助攻擊。

把雙劍(刀)之法,當做是雙手的延伸的話,我們可以想像與連結本文主題,依照「武道狂之詩」一書所寫的雌雄龍虎劍設定:

相傳為天師張陵親創,具有斬妖治鬼的神妙力量,流傳已千餘年——這些當然不過是假託的傳說。但這劍法確實極早成形,坐鎮青城劍派已經三百餘年,為每代掌門必修的絕學,即使是一生未入過四川的外地武人,亦遠聞其名。實為青城派「眾劍之母」,其招式要訣,衍生出青城各套基本劍法。所有雌雄龍虎劍的劍技,其實都分散隱藏在它們之中。

(註:故事中的龍虎劍是一長一短的雙劍,劍法本身所指涉的,即為雙手各使一劍的劍法。八斬刀亦為雙手各持一刀的刀法。)

假設,我們試著做這樣的比喻:

詠春拳的「自由過手、自由黐手」為眾拳之母,其招式要訣,衍生出詠春各項基本手法。所有詠春拳的拳技,其實都分散隱藏在它們之中。

亦即,反過來說,所有的手法訓練,都構成自由對打的一部份,只要你熟練,並藉由黐手訓練的過程將所學融會貫通,你,也能使出屬於當時環境特有的詠春拳!

 

在此,亦藉由「武道狂之詩」一書所寫的青城派背景故事設定,我們也試著去理解學習詠春拳想要達到的境界:

東漢道人張陵(初代張天師)入四川青城山修道時,已有遺下「雌雄龍虎劍」及「降魔功」等奇功的傳說,可知青城武道源流極長。目今之青城派,其歷代祖師可上溯三百餘年之久。青城派武功經過多年提煉,漸漸專注研習劍術之道,拳術等法已經旁落到次要位置,因而亦有人直接稱青城派為「青城劍派」。青城劍法入門講究快速準確,以攻止攻,搶險截擊;至大成後,則追求以無匹劍勢震懾對手,其招術反璞歸真,變化不繁。青城劍獨步四川一省,故有「巴蜀無雙」的美稱。

是否覺得書中青城劍法的描敘與詠春拳追求的境界跟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例如----

"快速準確" 相較於「勁」(由林文學師公在木人椿的訓練中所提到,掌握詠春拳技術及應用需要四個基本素質)

"以攻止攻"  相較於「不挑不格、消打同時」(出現於"詠春拳訣") 

"搶險截擊" 相較於「攔截速度」(由  我的老師 Alan Huang 詠春拳的速度中所寫攔截的速度 (Speed of Intercepting):透過攔截對手的攻擊,而減少我反擊的距離和時間)

 

最後,觀念一旦能夠具體化,練習者就能自由發揮詠春拳想要表現的對戰形式,也能讓自己慢慢體會、實現詠春拳的一些要訣,如「中線理論」、「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挑不格、消打同時」、「追形不追手」等等;所謂知難行易,或許練上幾百拳都無法瞭解詠春「來留去送、甩手直衝」該怎麼做、怎麼用,但只要能夠先理解觀念,再來檢視自己所學習過的訓練課程,相信很快就能抓到要領,舉一反三,進而自由運用。

思考詠春所要帶給練習者知曉的本質,我們能慢慢的體會它超越外觀與形式的共通之「道」。(註二)

 

 

註一:本篇雌雄龍虎劍所有相關資料,出自於香港作家「喬靖夫」所著武道狂之詩一書。

若有提到相關部份,以下列網址所載資料為主。

http://zh.blood-and-steel.wikia.com/wiki/%E9%9D%92%E5%9F%8E%E6%B4%BE?variant=zh-tw

註二:

後記,道合篇之名,取自於"萬物皆與道合",個人在武道上的學習之路淺薄,只是有幸追隨一些大師的腳步,初窺門道,機緣巧合,記錄於此。也感謝我的老師 Alan Huang 及一些師兄弟姐妹們不吝提供意見,再次感謝。

arrow
arrow

    詠春法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