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弘兼 憲史:夢は9割叶わない)

乍看之下,弘兼 憲史"夢は9割叶わない"(夢想有九成都不會實現)的這段話,似乎會讓人很沮喪,但它背後的真意,其實是鼓勵大家,只有努力,才能抓到那一成的圓夢機會。

套句比較通俗的話來說,有信心未必會贏,但沒信心就一定會輸。有努力未必成功,但不努力則肯定失敗。

接觸詠春,起初是興趣使然,從它是「女人拳」的印象開始,慢慢的,它的邏輯內涵一直在增加,不只是三套拳、木人椿、六點半棍,不只是手上的功夫,它也有腿法、擒拿、控制方法等等。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浸淫與思考,透過它,我找到與自我對話的方式,重新的認識自己,調整腳步,找到目標,再次的跟世界有著新的連結。

林文學師公在「理解詠春邏輯」上的看法是:

“理解” 是使學生精通詠春拳最重要的素質。這樣說,我的意思是學生要完全了解他或她是在做什麼。如果你練習某一動作十年而不知道其功能,邏輯,和背後的原因,那麼你只是在浪費你的時間。

其實,時間一久,不只自己,也看到同好們,都有所謂程度不一的「撞牆期」,詠春有其獨特性,有它的邏輯,有它的思想存在,但每個人的立足點不同,思考方式不一,理解程度不同,又因為"黐手"訓練(其著重在於培養詠春拳練習者的"感覺"、"變化"和"控制")及僅有三套套路,不強調固定、制式的動作組合之故,造就了詠春的多樣性,故而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一套詮釋理路。

「撞牆期」的原因也由此而來,因為詠春是強調思考的一門功夫,有時我們反而會發現天生身強體壯的同好們反而不容易去理解它,因為過於依賴本身的力量;而有些同好撞久了,有的撞出了點門道,有的則慢慢的失去了興趣,放棄了這門功夫…

這時,個人認為,尋找學習的「初心」,是件很重要的事。

這也是與自我對話的一個過程,如果忘記一開始的本心,那麼隨著時間一久,它不是被淡忘,就是漸漸的偏離每個人原始所行進的道路,很可惜,不是嗎?追隨名師的指引,依照大師所給予的方向,這些都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初心」,得靠自己念茲在茲,時刻不忘。不然,畫虎類犬,並不意外。

下面節錄「日本武道與禪」:

在日本歷史中,「文」與「武」或「心」與「身」的鍛鍊是不可分的,所以武術在日本不是單單的技術,而是逐漸地變成藝術性與精神性很高的(教養)東西。因此日本武道與佛教、藝術等的關係很深,具有內在性很高的特質。日本武道典籍的《兵法家傳書》、《五輪書》等都有詳說「身體與精神」、「技與心」的平衡,一般用「心技體」、「氣劍體一致」、「懸(動、進攻)待(靜、伺機)一致」表示。

他們認為:「有志於劍之道,潛心向學,磨煉技藝,隨著劍技的進步,精神自然而然就得到提高,……只是佛與武道不同之處在於,相對於一方是在『行』之中『煉心』作為直接目的,武道與藝道則是在為達成具體的目標的努力中精神隨之修成」。 

學武的過程,不可避免的,是爭勝之心會日益強大,也就是戾氣會日益加深,雖然人的心識是不可見的,但形於外者,表現在每個人的行為之中,若是控制不好,傷人失和是必然的結果,所以很多武術的修習,也會強調要人品優良,「初心」在這上面就很重要,它會引導你回頭思考自身的本來,重新體會一路走來的過程,瞭解堅持與尋找中間的平衡。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不是依賴力量,而是利用力量,理解詠春,而非凌駕詠春。

願大家都能實現自己的功夫夢。

 

後記:

此篇放於緣起,原由為很多人起心動念,因緣由生,兜兜轉轉,回頭卻已忘記一開始的初衷;習武,不光是練身,也需要修心,內外兼修,才有真正足以駕馭力量、控制自己、保護他人的修為。故亦以「心體技」為引,希望這份初心,能為同行之人,點燃一盞小小的燭光。

 

 

參考資料:

台北詠春拳

http://taipeiwingchun.blogspot.tw/

武煉空明:日本武道與禪

http://zenpower.pixnet.net/blog/post/44650299-%E6%97%A5%E6%9C%AC%E6%AD%A6%E9%81%93%E8%88%87%E7%A6%AA

 

arrow
arrow

    詠春法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