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  

(行草。孫紹君藝術)  (文/台北詠春拳 匿名)

習武者,ㄧ定會遇到「自己」這個敵人。

武術,其實和其他各種運動項目相同,需要具備的外在條件包括肌耐力、體力、關節的韌性、每一個動作驅動的協調性⋯等,所以需要大量反覆的練習,培養身體素質,做出好的、有效的攻防;內在的條件,亦包含著毅力、堅忍不拔的精神、勇氣、抗壓性、自我駕馭、果斷的智慧⋯等,這外在與內在,不分孰輕孰重,必須雙雙具足,相輔相成,才能向成為一流武者之道前進。

前陣子在自由黐手的練習中,對習武產生了疑惑,不明白在練習的過程中,打與被打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自己明明不愛打人,也不愛被打啊!對於這個疑問,若看穿了,是要再次的思考、確定自己到底為何要學詠春的時機,換另一個佛學常用說法,可以說是「魔障」,而「魔障」的根源,來自於挫折,如果未能在此時面對自己,將當初學習的本"心"找出,支持自己在抱著疑問的情況下,繼續前行,或許就會放棄,令自己遠離了本"願"。

很幸運的,經過持續的努力,能有契機找出答案,豁然開朗。首先,發現了嗎?這疑惑其實著相了呢!打與被打,只是表相罷了,自由黐手的過程,可以看做是兩人對弈,兩軍對戰中,對手出招,該如何應招、身體做不做得出來、是否正確?取決於平時訓練所積累的資本,你來我往之間,戰術的應用,奠基於平日的思考,以及對套路、要訣的理解與應用,此外,還有自我心性的養成,應戰中,是否沉著冷靜、是否專注、心無旁騖排除其他比如緊張、恐懼⋯等心理狀態,這當中潛藏著多少智慧,若僅以打與被打看待,可就膚淺多了!

武術,應該不是單單追求打贏對手然後稱王吧!武俠小說中常見一山還比一山高的,如果自認自己處於山巔,那往往是向下沈淪的開始,應不足以自豪,一切還是應該回到武術的本質,如同一開始所敘述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外在與內在條件的磨練與養成,能夠不斷的挑戰自我,超越障礙,一點一滴的累積自己的進步,驀然回首時,發現所有的歷程都是自己實實在在走過,我想,這即是武術迷人之處。

習武者,首要要克服的,是「自己」這個敵人。

arrow
arrow

    詠春法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