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武三階  

   一代宗師影片最後,宮二與葉問分別時,說了一句話:

“我爹常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見過自己,也算見過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這條路我沒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

練武,除非像「功夫」(周星馳導)裡主角那樣,是個萬中無一的武學奇才,也許你可以練得一路順遂、一飛衝天、一掌轟破一棟樓;事實上,練武是條漫漫長路,每個人都在這條路上摸索、探尋,幸運的,也許有明師指導,能解開你不少疑惑,不用獨自苦苦在迷霧中顛蹼前行,但套句我的老師所說的:練武並不是像百米衝刺,而像一場馬拉松,或許更像長途越野賽跑。我們必然會遇到許多的高低起浮,並且在路上障礙不斷。

 

是的,有些障礙並不是有位明師就幫得上忙的,在學習與推廣詠春的期間,筆者也著實的見到各式各樣的人,與他們身上的關隘…

 

有心理上的,也有生理上的;有些人會執著於他們練那麼久了,為何沒顯著的進步,心裡不斷的質疑與盤問;有些人受困於生理上的限制與病痛,一樣執著要繼續練習,不肯中斷休養生息…

 

精神上,這些武術同好們的努力絕對值得肯定,因為他們沒有放棄,但…也許稍稍偏離了中道,詠春不光是強調中線理論,由此延伸,其實我們可以想成它更強調「身心平衡」,使其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偏不倚,則道由此生。

 

《中庸》原文之中,對中庸的定義如下:喜怒哀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稱之為中。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制情緒,就是和。中的狀態即內心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保持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基礎)。而始終保持和的狀態,不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緒,不讓情緒失控,讓情緒在一個合理的法度裡變化),則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一代宗師”所說的習武三階段分別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但就筆者的經驗言,或許相反,見眾生時,便會知天地高低厚薄,再來則照見己身,返觀自省。在此,其實很感謝筆者的老師鼓勵外出教學與多方探訪不同武學大家;每個機會,都是學習與自省的無價經驗。

 

或有大師言:武術不是養生。武術不是武德。武術不是門派陋習。武術是運用拳脚、兵器攻防的技術。筆者絕對贊成單就武術層面言,我們應該更專注於武術的本質,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者的心態與素質,亦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東方文化會強調所謂武德這一節,自有其道理存在。習武之人,事實上就是比一般人多了一把大家看不到的武器在手上,若無法慎用,它就是把傷人傷己的利器,傳教拳術之人,有考慮是否繼續傳授之必要,用人不疑,疑人,則不用也,這在選擇學生此節,亦是相通。

 

相遇自是有緣,眾生有序,天地芻狗,自返己縮。

 

謹以一詩贈友,願其找到身心平衡的中庸之道。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參考資料:

台北詠春拳--習武的付出與平衡

蘇東成大師 (形意、八掛、EOE)

 

arrow
arrow

    詠春法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